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联系/招聘

【AT建筑】扎根传统诗意精神,构建未来教育空间——品谈苏州山峰双语学校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2日 [返回列表]

AT导读苏州山峰双语学校作为OPEN建筑事务所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作品,以开放、共享、交流为核心精神,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在功能上满足学校课程教学的需求,在空间上与文化、城市、自然达成既和谐又新颖的关系,尤如一幅中国传统绘画长卷,徐徐展开。建筑间独立且开放协作的形态赋予了孩子们求知、探索、创造的无限潜力。

扎根传统诗意精神,构建未来教育空间

——品谈苏州山峰双语学校


项目概述

苏州山峰双语学校是两方建筑师合作的产物。


由李虎和黄文菁带领的OPEN建筑事务所,完成了山峰书院的部分涵盖了剧场、展览、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咖啡厅等功能。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曾群,他的团队承担了学校其余部分的设计,包括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幼儿园等部分。这种协作为项目带来了天然的复杂性,两方建筑师为学校注入了非常不同的基因。


在山峰书院中,OPEN独具特色的素混凝土建筑语汇与江南本地的园林传统结合在一起,以春、夏、秋、冬为主题将复杂的建筑功能串联在如游园般变化的空间体验之中。而曾群设计的教学主体则采用了大尺度的巨构式组织方式,同样将中庭切分成不同规模与性质的院落,在满足空间效率的同时,获得多元的场所感受。


两方建筑师都以自己的方式回应了苏州这个城市的当代特征,一方面是现代经济体系快速的扩张,对密度、效率,以及组织体系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园林传统的绵延与沉着,它作为今天的他者,仍然对当代城市的现状提供替代性的审视视角。优秀的建筑师总是会对他所处的时代与地域做出回应,不仅仅是赞同与拥护,也可能是质疑与挑战。从幼儿园到大学,今天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对独立思考者的培养,这样的诉求也同样可以在苏州山峰双语学校的校园建筑中感受到。就像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所强调的那样,建筑本身就是教育途径之一,山峰双语学校再次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原则的丰富可能。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29
鸟瞰 ©苏圣亮


品谈主持人

青  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系副系主任


品谈嘉宾

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建科首席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冯正功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汤朔宁: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总建筑师

曾   群: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

李   虎OPEN 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宋晔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素朴工作室创始主持人

郭屹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张   斌致正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祝晓峰山水秀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凌克戈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张   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主持设计师

朱同然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黎   明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席志松上海山峰教育集团设计工程管理中心总经理

莫万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青锋

特别荣幸与诸位嘉宾一同参观苏州山峰双语学校,今天到场的既有一线建筑实践者,还有来自建筑学院的评论者。我想,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建筑关注的侧面会有所不同,那么接下来我们的讨论将是非常多元的。还有一点不同,苏州山峰双语学校(以下简称“山峰学校”)是由OPEN建筑事务所(以下简称“OPEN")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济院”)两个设计团队共同完成的,更增加了讨论的丰富性。


先说说山峰书院(即苏州山峰双语学校文体中心,也称文体中心),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具有OPEN特色的项目,其中不乏很多经典的设计细节,比如对光线的处理、对雨水的引导等,似乎带有“康”的影子,但又不是单纯模仿,而是建筑师根据自身积累、思考后的新的诠释。下面,就请李虎老师对项目进行总体性解说。

01

山峰书院——开放的园林



李虎

首先,非常感谢山峰教育对我们的信任,这是继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后的第二次合作,吸取了上次建筑规模大、施工紧张的教训,这次我们特别关注整体建造品质,也将规模控制在1万m2左右。结构上,得到了同济院曾总设计团队和丁洁民总工程师的大力帮助,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施工上,得益于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汇达”)出色的清水混凝土浇筑工艺,最终的完成效果令人满意。这里,我们要感谢所有团队的努力和付出。


山峰书院位于苏州市相城区,也就是老城区的正北方。但是,相城区和中国大多数新区一样,缺少和老城的联系。如果对比苏州的老地图,不难发现从规划到建筑、再到城市肌理已经发生了太大变化,很多河道消失了,这里成为一个失去联系的地方。所以,我们希望尽自己的努力,让在这里读书的学生们每天都能感受到与苏州的关联。


对于苏州园林,相信每个建筑师都有自己的解读。在山峰书院,我们对传统园林的空间变化、时间概念等进行了一些抽象性的表达。当然,非常重要的还有对工艺的致敬,包括设计的细节、施工的细节、园林的丰富性。和通常的项目一样,我们在完成建筑、室内的深化方案后,还参与了景观的设计,包括选择地面铺装材料、铺设方式,以及石头、水、树、草等的搭配,最终四个庭院都和季节产生了关联。


开始设计前,我们先划定了一个大概50m×80m的地块,后来发现有些小,最后变成70m×110m。在设计平和双语学校时,我们就在反思通常被教育忽视但又很重要的三个部分——阅读、体育和艺术。所以,在平和双语学校,图书馆、体育馆、艺术楼成为三个独立的建筑。而在苏州山峰双语学校,由于密度更高,我们就把这几栋楼紧凑地整合在一起。


同样,基于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设计经验,我们发现学校在一年中有很多时间是闲置的,那么是否能够把闲置的校园利用起来,是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对于作为文体中心的山峰书院来说,它位于校园南侧,设有两个入口,是学生们课外活动的地方,使用率非常高。同时,由于南侧没有围墙,在投入使用的一年里,公众的参与度也很高。所以,这个文体中心不仅是面向学校的,更是面向社区和城市的。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29_1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29_2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0

草图 ©李虎


建筑师对于建筑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世界的看法,环保、节能、低碳一直是我们关注的。正像刚刚大家在参观中看到的,除了图书馆的恒定环境,其他建筑基本上不需要开空调,而且有着不同的开窗方式,都是非常节能的。比如,水下阅览室中阳光透过天窗会投下灵动的光斑;光影讲堂正是因为斜坡屋顶贴着炫彩膜的不同形状的窗而得名。我们希望水、光、空气成为建筑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们回到一种自然呼吸的状态中,这在苏州是可以实现的。

席志松

非常感谢李虎老师团队对文体中心项目从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控制。项目主要有两个施工方,一个是益汇达,负责制作模板、浇筑白色清水混凝土,另一个则负责普通混凝土浇筑。这就涉及到三方的频繁沟通,加上工期与疫情同步,整体把控其实很困难。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细节不到位的地方,这些会在未来进行调整。


朱同然


苏州山峰国际学校文体中心整体采用的是白色木纹清水混凝土,项目造型丰富,结构设计较为复杂,大部分清水混凝土构件为结构构件,风雨操场部分为钢结构外挂体系。由于项目工期非常紧张,在前期技术研究阶段我们解决了以下问题。


首先是关于白色混凝土呈现的技术路线确定。目前白色混凝土配合比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一个是普通硅酸盐水泥加矿物掺合料调白色;另一个就是白水泥混凝土搅拌成型。本项目要求非常高,通过一系列的前期配合比研究及样板实验,最终在徐双全老师、甲方及设计单位的支持下确定了白色水泥混凝土的技术路线。


在此基础上,我们着重研究了混凝土综合抗裂措施的应用。再次感谢同济院的老师,我们一起研究了风雨操场的钢结构外挂清水混凝土墙体的结构抗裂节点的设计,为项目的顺利呈现提供了基础保障。


因为学校面临招生节点的工期要求,项目工期及施工配合非常紧张,我们在项目团队组建及劳动力资源投入上重点保障了项目的实施。由公司总工全廷发牵头,副总经理肖飞挂点督战,经验丰富的黎明经理组织管理。最终从施工效果、工期保障上得到了业主和设计的一致认可。再次对业主的信任表示感谢。


另外,关于清水混凝土的造价问题,因为清水混凝土是结构也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所以项目的造价分析要和中高档的石材或幕墙对比,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清水混凝土的优势更加明显。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0_1
设计师现场观摩 ©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02

既是建筑,又是园林



李兴钢

参观山峰书院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其中的“技艺点”在哪里。相信大家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柯布对李虎老师的影响很大,不时能够看到一些向柯布致敬的语言或者手法,但这只是最开始的感觉。随着整个体验的延续,这种感觉变得越来越弱,柯布慢慢消失,李虎慢慢浮现。这些浮现出来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就是这个建筑的“技艺点”。


首先,建筑位于苏州的开发新区,采用了向苏州园林学习和致敬的设计策略。当然,并不是完全照搬传统园林的做法,而是采用抽象的手法给人以园林的体验。如果把整个校园看作一所宅园,曾总的教学楼实际上是学校的主体,相当于“宅”;山峰书院则属于“园”的部分,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之外最重要的那部分空间。通常的做法可能是设计成一个大的文体中心,而李虎老师将其化整为零,变成一组建筑和庭院复杂交织的建筑群,很难区分它是建筑还是园林。围墙、水池、植物成为园林中的景观要素,几个主体建筑的体量则作为园林里“山”的要素来呈现,反而那些连接建筑的游廊和公共空间,成为园林里对应建筑的部分,它们的尺度和人体尺度非常匹配。所以,在这个建筑里,园林要素以一种异常巧妙的方式呈现出来,人们能够感受到与园林相类似的空间体验,我觉得这一设计策略是非常成功的。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0_2
从秋园看光影讲堂 ©存在建筑


那么,何为“技艺点”呢?当建筑成为“假山”,游廊和公共空间成为“建筑”,作为大的山体,建筑以整体浇筑的方式来呈现就显得非常恰当。建筑师用清水混凝土材料和相应的结构形式来表达山的意象,也就是说通过审慎的思考和高超的操作来实现建筑、空间的创作,这就是所谓的“技艺”。在选定了恰当的策略方向后,具体浇筑的办法、模板的使用,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我还有一点体会,在跟随李虎老师参观的过程中,山峰书院实现了园林的“行、望、居、游”。无论是游廊、楼梯间、窗户,还是春、夏、秋、冬四个院落以及屋顶百草园,都切实地带给我们“行、望、游”的体验。“居”在这个建筑群里也是存在的,比如报告厅、体育馆等几个大的主题空间,都对应了人们日常使用的核心空间。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0_3

▲秋园游廊 ©存在建筑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0_4

▲夏园 ©存在建筑

最后,如果把大的建筑部分看作“大木作”,那么建筑中的很多细节就是“小木作”。家具、扶手、落水口和接水点,甚至标识等都经过了精心的处理,这些细部做法和人的身体、行为、感官都有所对应,体现出建筑师一丝不苟的态度。刚才我观察到在屋顶女儿墙和墙体的交接处做出了豁口,而且加入了一根栏杆,这个细节不仅让建筑的语言表达更加清晰,还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与人的行为也形成了呼应。既有“大木作”还有“小木作”,成为这个建筑的另外一个“技艺点”。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1

冬园接水口 ©Jonathan Leijonhufvud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2

女儿墙细部 ©OPEN建筑事务所


汤朔宁


首先,感谢李虎老师和曾总团队为我们呈现了如此好的校园建筑作品,200m长的教学楼与文体中心前后两组建筑的表现与组合非常精彩,这一策略也非常成功,我想离不开业主对设计师的充分信任。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2_1
▲前后两组建筑相互衬托 ©Jonathan Leijonhufvud



参观前我以为山峰书院是教育建筑,但其实是文化建筑,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正像大家说到的,李虎老师在向柯布致敬,向康致敬,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建筑的力量感。美中不足的是今天下大雨,这种力量感被削弱了。我想在天气晴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再来现场感受一次(笑)。


刚刚我在回想,当跟随李虎老师走过一个个空间时,进入到庭院当中,宽大的游廊、各异的树木,甚至还有不同的铺地,把虚和实、硬和软、围合和打开的空间衔接起来,让人们在行走中获得自身独特的体验,这给我的感触很深。


最后是关于度的把握。山峰书院位于校园南侧,从学校南门外侧首先看到的是地下游泳池和咖啡厅,这样的学校是很“奢侈”的。这种“奢侈”不是说采用了多么昂贵的材料,而是一种空间上的“奢侈”。当我们进入学校,无论是建筑的开窗、图书馆书架的尺度、藏书楼顶部的遮阳板,还是小剧场、光影讲堂的趣味光晕,每个地方都能感觉到建筑师的良苦用心。这里没有刻意炫技的感觉,而是将技艺融入细节点滴中,但是又没有超出校园文体中心所应有的尺度,让人不自觉沉浸其中。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2_2
校园南门外侧咖啡厅 ©朱润资

宋晔皓


我与李虎、黄文菁老师认识多年,深知他们对设计、建造、落地的执着追求。参观完这个房子,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业主赚了。山峰书院实际上是五个房子,加上园林体系、对白色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和家具设计三件事。其中最关键的是三件事,它们把五个房子组合在一起。前面兴钢总用“大木作”和“小木作”来形容这组建筑,我觉得特别精准,五个房子反映了“大木作”的结构性、体块性,那么园林体系、白色混凝土和家具则是“小木作”,彼此之间既互有差别又和谐统一。


大家可能观察到,在庭院落水口下面有一个半圆接水口,这可能是施工过程中临时设计的。但是光影讲堂立面上还有一个更大的、高高在上的出水口,下面是一个三角的锥形接水口,就像在地面上给雨水以应答,我想这肯定是建筑师有意设计的。诸如此类的细节让我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建筑师创作的快乐,是一种建筑学本体性的回归。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2_3
半圆接水口 ©OPEN建筑事务所


生活的经验对于建筑创造也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李虎、黄文菁老师作为家长,生活中的感悟会浸润到他们对学校建筑的解读里,我想山峰书院可能也反映出了作为家长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建筑的概念,以及家长眼中理想的学校建筑环境。


最后,我想用珠联璧合来形容山峰书院和教学楼的关系。这五个房子就像珠,教学楼就像线,两者的整体呈现堪称完美。最后要感谢业主不仅促成了项目的高品质实现,也运营得很好。



曾群


这是我们和OPEN继油罐公园之后的第二次携手,相比之下山峰学校的横向合作我觉得更有意义。设计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多方案比选,教学楼作为具有基础设施概念的空间,我们希望区别于文体中心的诗性空间,尝试做一个特别长的房子。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也印证了这种空间关系——教学楼是一种背景,或者说是一个人身体的脊梁,文体中心则作为精神性的空间,彼此衬托。


其实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我们和OPEN还做过另外一个学校。不同的是,当时把文体中心做成了集中式,教学楼是聚落式,很遗憾最终没有落地。山峰学校的用地非常紧张,而且位于苏州新区,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加入一些地域性元素来连接建筑与城市。可以看到,教学楼外立面是比较现代的、简洁的,但是内部植入了苏州园林的体验。文体中心则恰恰相反,从外面看有苏州园林的要素,室内却是具有西方建筑特质的空间,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关系。



张斌


首先, 我觉得李虎老师向柯布的致敬,可能更多在于建筑和空间关系的层面上。从总平面图中可以看出,这组建筑确实有某种修道院模式的投射,中央以变形十字交流空间进行组织,跟拉图莱特修道院有点类似。当然因为尺度、功能不同,这里的空间使用效率很高。尤其中间的光影讲堂,确实跟柯布有着很强烈的关联,这在李虎老师的其他作品中是没有的。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3

山峰书院总平面图 ©OPEN 建筑事务所


第二,我很同意刚刚汤总讲到的,我们不能把这个建筑单纯看作是一个学校的文体中心,未来它一定会和城市、社区相融合,我想这可能是学校和政府之间共谋的结果。当然,这个结果肯定是最符合李虎老师期待的。如果只是作为学校的相对封闭的文体空间,这么做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大家都知道苏州老城是非常密集的,但相城区是一个很空旷的地带。整体校园“一大两中”(教学楼、文体中心、幼儿园)的布局还原了老苏州的密度感。


事实上,苏州园林的本质是高密度当中的一种舒适生存,找到一个角落把自己安顿好。从这点而言,这组建筑的多孔状态,以及整体校园的密度都与苏州有关系,而不单单是具象层面上和苏州园林的关联性。另外,建筑本身很完整,内外的设计密度、强度、实现度都特别令人羡慕,这也为它的开放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样一套完整的设计,可能就无法达到我所讲的超越学校文体中心而成为城市文体中心的定位。


第三, 关于白色混凝土的使用我觉得是很恰当的。试想一下,如果建筑采用灰色混凝土,那么在江南多变的天气下会有一些沉闷。反而明亮的、带有木纹肌理的白色混凝土,使颇具体量感的房子产生了轻盈感,但又不是那种过于精致的状态,这种感觉挺好的。另外,我觉得对于混凝土的呈现不必过于苛求完美,如果外立面不是现在的与结构体一起浇筑,而是采用构造性的二次施工,有一些切口和细节处理会更清晰。有色差也很正常,只要整体看起来是灰白色或者浅米色,保持一种现场的手工感和瑕疵感,这样会更透气。


03

结构就是外皮,外皮就是结构




李虎


我要回应一下,这个房子的主体结构和外墙是一体浇筑完成的。这也是我们对上一个项目的反思,青浦平和学校因外墙构造非常复杂,产生了很多施工问题。所以这次我希望简化一道工序,结构就是外皮,外皮就是结构,一次性做出来,但是难度非常大。除体育馆外,其他建筑都是混凝土结构。按照规范的要求,白色混凝土的墙面厚度是需要变化的,有的做弱、有的做强。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浇筑,墙体会有很多裂缝,幸好丁洁民大师帮忙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难题,针对因房子体形关系而产生的施工缝,我们花费了很多心思,采用了同样混凝土浇筑的预制盖板进行处理。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3_1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3_2

主体建筑施工现场 ©OPEN 建筑事务所



张准


这个房子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完成度很高,整合度也很高。白色混凝土既是结构又是建筑外表皮,同时结构以一种相对隐退的方式来呈现,并没有被刻意表达。就我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种项目是最难做的。很遗憾今天丁大师没有在场,无法了解到结构设计过程和许多细节。我唯一看到的是体育馆采用了钢结构,外面的混凝土墙板和钢结构之间以特殊的滑动构造连接,但是没有图纸,看不到具体的结构处理方法。如果能够从完整的结构设计来进行解读,我想对于其他同行了解这个项目会有更多帮助。



李虎


刚刚张准老师提到结构表达很隐晦,其实在我们的作品中会经常看到。就结构的表达来说,我们不希望是高技派的表现,始终保持一种模糊性,这恰恰就是设计过程当中我们和结构专业的深度合作。


说到体育馆的结构,南北方向的梁和结构的布置使得其面向操场的西立面可以完全打开,上层大的体量也漂浮起来,这是通过结构处理所达到的。边上是一个大的桁架,这个桁架和顶上的桁架之间做了一个水平三角形的支撑,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黎明


我在益汇达公司组织和完成了数个木纹清水混凝土项目,但白色木纹清水混凝土项目是第一次。为了项目的完美呈现,在项目前期和施工期间我们持续改进工艺。


木纹板的安装方法


通常木纹板通过射钉枪固定,但射钉施工产生的印记会和混凝土粗犷的表面融为一体,这在白色混凝土中就会变得特别明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改进了板材的连接方式,通过工艺的改进消除了射钉的印记,确保白色混凝土的面层效果。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3_3
木纹板字母操拼接及装订 ©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4
木纹板加工示意 ©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4_1

单侧模板安装 ©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清水混凝土垫块的改进


清水混凝土木纹板都是用质地偏软的松木制作加工而成,传统的水泥砂浆垫块受钢筋压力,很容易陷入模板内,所以我们开发了白色清水混凝土专用垫块,避免白色混凝土受到侵蚀和污染。


白色混凝土配合比的精细调整


相对于普通清水混凝土,白色混凝土的颗粒较细,前期的水发热反应非常快,初凝时间比较短。我们在前期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白色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对不同状态的白色清水混凝土进行验证,以确保在项目实施阶段能够根据不同构件的结构特征,包括根据截面厚度及复杂程度、不同的浇筑难度,及时快速地调整配合比,保证白色混凝土连续稳定的供应。


混凝土浇筑的精细化施工


山峰书院的结构复杂,整个外立面看起来比较纯粹,因为所有的结构都是隐藏的,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存在暗梁、暗柱,这给整个浇筑施工的密实性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我们通过预埋的方式,将斜向的柱子构件和曲面构件置于复杂的钢筋内,紧盯工人的施工,确保所有浇筑都能操作到位。


风雨操场钢结构外挂清水混凝土的抗裂措施


体育场的主体是钢结构,外围是现浇清水混凝土围护墙体。考虑到可能的裂缝情况,我们从中间额外增设两道施工缝,把整个长度切分为三块。从完成的效果看,体育馆白色混凝土综合裂缝控制非常成功。


应急措施


当然,在现场实施的过程中,确实也出现了一些混凝土振捣不均匀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楼梯部位。一般来说,如果整个楼梯和结构均为清水混凝土,我们更希望能把楼梯留下来做二次施工。考虑项目工期要求,所有清水混凝土楼梯和周边剪力墙一体浇筑成型,因此整个墙体构件的模板被切割得非常零碎,这给施工工艺及浇筑都带来了很大困难,产生了不必要的瑕疵。我们在和李虎老师充分沟通后,组织公司高级技师研究白色清水混凝土修复方案,要求修复后避免对周边完好区域造成覆盖,从而保持原汁原味的状态。


本项目的实施让我对于清水混凝土的理解和组织又有了新的理解,相信在今后的未来,我们公司能够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品清水混凝土项目。


04

可被阅读的校园空间



郭屹民


刚才大家都谈到了结构的问题,就像李虎老师提到的“模糊/暧昧”。从我的理解而言,建筑师更希望从建筑学的角度去看待结构,都希望能够把结构变成一种建筑的语言。这就是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需要更加紧密协作的原因吧。


不过对我来说,今天印象最深的不仅仅是建筑中的结构。进入学校之前我们一直在寻找学校的入口,但最终发现它在一个能喝咖啡的空间边上,轻松惬意而不像学校入口的大门。可以说它打破了一般学校与城市之间的隔断围墙,贴合城市并成功地成为城市街道的一部分。这种因势利导而提供更多可能的边界处理,让我想到了一个词——A?ordance。美国的生态科学家J·吉布森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这个词,后来被唐纳德·诺曼引入《设计心理学》之中,中文译作“可供性”或者“可功能性”,不过在我看来,A?ordance更接近于“合意”的意思。


不管怎样,这个词把设计师和使用者平等地对待起来,或者说物体的媒介信息与观察者的意图是等价的和可交换的。让使用者自己去定义这些边界空间,能够让城市的丰富性被实际体验到。是学校的又不像学校的,既是边界又可以舒服地使用,我想Affordance的多义性能够很好地诠释这个学校的城市表情吧。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4_2

山峰书院鸟瞰 ©Jonathan Leijonhufvud

在参观学校的过程中,我又突然想到一本书,法国社会哲学家米歇尔·德·塞托的《日常生活实践》。这本书中提到设计者与使用者的关系如同猎人和猎物。作为猎人的建筑师总是希望控制所有东西,但是作为猎物的使用者却总是希望能挣脱猎人的控制。刚才青锋老师提到,每个人都是演员,每个人都是建筑师。就像在这个建筑中,我们每个人都能获得园林的体验,或是感受空间的氛围,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学校中发现自己的世界。德·塞托认为阅读和记述是有区别的,阅读是在客观事物中融入主观的感受而形成的自我世界,记述仅仅是客观事象的还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这里阅读这些空间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所获得的世界都会是有所不同的。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4_3

《日常生活实践》封面截图


当我们设计一个空间,会用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被刺激以后产生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无意识行为。隐性知识要远远多于显性知识,但是一旦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就消失了。这就像李虎老师的设计中有着所谓柯布的影子,但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无意识的身体行为表达。


众所周知,学校不应该是围起来的乌托邦世界,它需要在现实中获得与城市的连续与关联。当咖啡厅是我每天路过的地方,图书馆就像街道的社区,体育馆向城市开放,这样的学校就会具有社会化的特征。而生活其间的学生们会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获得与城市的体验与自己的故事。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所学校的社会化空间的价值超越了其作为学校的意义。因为它具有被阅读的潜力与自由,每个人的答案都是自己的。



祝晓峰


山峰书院从总平面图上看是传统的江南庭院式布局,即首层的庭院系统+5个建筑单体。但当我知道这几个单体有4~5层高时,就意识到它和传统的江南园林有一定区别。这种首层庭院+上层雕塑式建筑的设计构思,也让我想到了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相比较,苏州博物馆既具有传统园林的特色,又具有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虽然有连廊,但是被几座阁楼体量的建筑打断了,在庭院里观众首先感受到的还是这些充满纪念性的建筑体量。


但是在山峰书院,纪念性被放进了5个建筑单体之内,可以说是内化的纪念性。底部的连廊只有1层高,却完全连续并支配了首层的空间体验,让我们回到了在园林中漫游的尺度。春、夏、秋、冬四个院子的距离非常靠近,互相之间充分借景,而建筑则被推到周边,对在高密度聚落中营造庭院空间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而且成功的设计意图。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4_4
庭院系统 +5 个建筑单体 ©OPEN 建筑事务所


刚刚兴钢总讲到柯布慢慢消失,李虎慢慢浮现,我的感觉恰好相反。相比于李虎老师的其他作品,在山峰书院的建筑内部,柯布的感觉更明显,特别是光影讲堂,在这组建筑中占据了支配性地位,所以我期待在OPEN未来的作品中,这样向柯布致敬的元素能更少一些。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5
图书馆立面小窗 ©苏州山峰双语学校官网



另外,把房子推到庭院的旁边,这在苏州园林中是可以找到类比对象的,也就是白墙。一般来说,园林周围都有很高的墙,以植物和假山来对比衬托。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出现了非常鲜明和体积化的建筑要素,比如柯布的建筑语言,很可能会干扰它作为整体庭院背景的作用。事实上,立面上形状各异的小窗特别棒,但如果立面几何更加平实一些,我想这个房子与苏州的地域性、庭院文化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当然,这也可能削弱OPEN想要特别植入的新东西。



凌克戈


其实我很少跟随建筑师去参观项目,更倾向于跟着自己的感觉去体会。早上参观前,我特意提前进来,看到庭院落水口和下面的半圆形凹口,观察了雨水滴滴答答落入凹口,这些小的细节设计让我感受到了建筑师的用心。


第二个感触是图书馆。我对水下阅览室没有特别强烈的感觉,反而被图书馆室内外的窗、图书架以及藏书楼的光影所震撼。有时候好的建筑就像好酒,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想去仔细地研究和探索,图书馆的处理既高级又巧妙。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5_1

图书馆藏书楼 ©Jonathan Leijonhufvud


第三个感触是光影讲堂楼梯的光影。走在楼梯上,我一直在看光是从哪里来的,其实是从侧面,这种光的引导方式有点康的影子。总体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节制又处处用心的建筑,稍微没有把控好就容易做得很夸张或者很“网红”。


关于混凝土,我更想探讨的是真实的表达性。如果结构就是墙体,那么混凝土在室内的表达是否应该延续。当然这带来一个问题,在今天的规范条件下,怎么把混凝土做成一面墙。因为保温的问题,室内一定要做粉刷,那么混凝土的真实性表达在哪里?我们现在很多建筑师痴迷于此是否有必要,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值得商榷的一点是体育馆一层的钢板肋玻璃幕墙,我觉得有点用力过猛,因为就幕墙高度来说不需要用钢板。如果有小孩子冲撞上去很可能会受伤。


最后我想说,虽然学校已经开放,但并没有看到盆栽、广告语、桌花等等,所有家具都选得特别好。这一点特别难得,其核心在于业主和建筑师认知的一致性,大家能够站在同样的审美基础上去看待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会开玩笑说这个建筑师的业主好,那为什么这个好的业主会选择这样的建筑师,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的过程。



05

教学楼——长卷与焦点



曾群


感谢各位朋友来到山峰学校,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重新反思设计的好机会。回想最初拿到地块时,西南角是文体中心、东南角是幼儿园,留给教学楼的只剩一个刀把形状的用地。对我来说,教学楼是一种类似基础设施的建筑,作为日常教学空间,它的使用效率比较高,需要满足基本的教育活动需求。不同的是,文体中心因其开放性、复合性和多功能性,可以成为一个更具标志性的建筑。所以,最终我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策略。


山峰学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共84个班,班级数量很多。设计过程中,我们也想过以行列式来排布教室,最后决定采用巨构的形式,基本的教学功能全部被放在这个长200m的体量内。这样的做法多少受到了巴西利亚大学中心教学楼的启发,我曾参观过这个建筑,两边排布着教室等功能用房,中间是种满了各种树木的开放式庭院,非常契合热带的气候。


汤总说教学楼就像校园的背景,我觉得这个形容非常贴切。如同中国的山水画,巨构的教学楼及其后面的宿舍和食堂作为远景展开,前景的文体中心作为核心的点睛之笔,有疏有密,构成了整个学校的布局。教学楼由于位置和尺度原因,很难看到整体形象,只有靠近和走入内部体会它的特色。


从外立面看,教学楼是一个均质的、可以容纳很多可能性的空间架构;在内部,北侧布置了不同的功能空间,包括办公室、专业教室、会议室,南侧是标准教室,分成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以中间的“假山”作为空间节点进行区隔。同时,在这个长卷上不仅有三个庭院,局部还有一些面向校园和城市开放的洞口,并通过二层连廊与文体中心相连。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5_2
教学楼空间组织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5_3
教学楼空间组织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教学楼庭院的两处“假山”可以看作这个长卷上的焦点,就像狮子林的假山一样,是一个可行、可游的空间,甚至可以组织各种兴趣活动。两座“假山”之间由曲折的楼梯连接,当学生们沿着楼梯上上下下地行走,在“假山”里穿梭,或许可以找到与苏州园林类似的体验感。另外,对应三个庭院,均质格构的屋顶也做了变化处理,东、西庭院上部设置玻璃,中庭院上部打开,还做了遮阳。


建成后我们做了模拟分析,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只通过屋顶天窗排风,整个空间是比较舒适的。南北走廊同样采用了工业化的格构吊顶,北侧的灯光相对规整,南侧的灯光则做了变化,与各自的功能相对应。


此外,应业主的要求,幼儿园也是我们团队设计的。这样,整个山峰学校呈现出一种不同元素的并置,就像城市一样,兼具复杂性和多元性。



06

适地、适气、适造价



冯正功


山峰学校是与众不同的,首先它是苏州的,就像当下我们坐在这个假山空间里聊天,听着雨声,看着雨飘落到中庭,时不时感受到风的吹拂,这就是典型苏州人的生活场景。所以,教学楼是很适合当下的环境、地域和气候的。参观时,曾总讲到项目造价是3000多元每平方米,而现在通常的公立学校是4500元/m2,我做某些大学时接近8000元/m2。所以,项目做到了适地、适气候、适造价,是很难得的。


我想,山峰学校是一所融合东、西方理念的丰富、多元体验的校园,体现出独特的苏州特质。教学楼以200多米超长的体量融合了园林、假山等苏州元素,行走其中,我们并没有感受到枯燥。山峰书院则以苏州园林特有的庭院体系进行组织,游廊与庭院、室内与室外的场景变换,是对苏州园林的另一种解读。


另外,这两个部分也体现出不同的精神气质。对于山峰书院,我的第一个感受是高品质,不论是设计,还是建造与细节,都充满了巧思,可以让学生们去无穷探索,体现了建筑师的匠心。教学楼则展现了对苏州传统与自然的适应,行走在建筑内部有种很自由、放松的感觉。所以,两组建筑是两种气质、两种思想,彼此互成背景,都体现出作为建筑师对社会、气候、学生、教育的责任。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5_4

▲教学楼与文体中心间连廊 ©苏圣亮

最后,我提两点建议。第一,山峰书院如果能适当地增加自然通风会更好,可能是空调没有运行起来,地下空间明显让人感到有些潮湿,这在江南地区是非常典型的,尤其在梅雨天的时候。第二,教学楼的立面处理可以更具差异性,比如南北两个面是统一的,其实北立面已经不需要遮阳,再做一点变化会更好。



李兴钢


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感受,从文体中心到教学楼,两者形成了绝妙的对话,呈现出一种彼此不可缺少的整体感。前面曾群老师提到,在基础设施、巨构、日常性等方面教学楼与文体中心进行了对照,好像在校园中划了两道线又加了两个点,设计手法看似很轻松,却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值得大家思考和学习。


从“技艺”的角度讲,这两道线就像多米诺体系,搭建了一个标准化的基础设施框架。在这个框架内,教室被安排在南北两侧,也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弹性和可能性。让我想到了西村大院,它的围合体系容纳了使用中的多种可能。那么,它的非标准化部分第一是我们所处的这个黑色空间,正像曾老师所说的“假山”,作为整个超长巨构框架中的视觉和活动焦点而存在。第二是黑色混凝土的施工及颜色的处理,在人的体验和视觉中起到了强调和引导的作用。我认为这两点处理得很好。


还有东西两侧连接南北的休息平台特别适合停留,能够让人安静地坐下来。在整个巨构空间里,平台以黑色的狮子林“假山”为背景,可以在这里停下来看空间中最重要的风景,动静之间的配合很好。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6
以“假山”为背景的休息平台 ©《建筑技艺》杂志(AT)


如果提一点建议的话,我觉得这个多米诺框架体系还可以更加强化,比如南北两侧标准单元做法可以区分得再充分一些,更能够体现出它的弹性及框架感。


此外,我想回过头来补充一点对山峰书院的想法。刚才讲到教学楼的休息平台是一个很重要的看风景的停留空间,但似乎在山峰书院中没有找到类似的空间,除了室内的主题展厅,外围的门厅、游廊等没有可停留的地方。如果在教学楼和书院两部分建筑的连接处,即体育馆和图书馆之间设计一处静态的停留空间,可以看到庭院及稍远处几座建筑组成的“山峰”,左边是礼堂,右边是艺术中心,那将会是一个特别精彩的地方。



汤朔宁


从文体中心走到教学楼,我的第一感受是这个方案很难做。当看到200m长的巨构时,大家都非常认同它作为背景的做法。但是,我想曾总在做这个方案时一定有过很多挣扎,从功能上说,高中、初中、小学完全可以做成三段,没有理由一定要以巨构来呈现。同时,当面对布局丰富的文体中心,建筑师还能够坚持这样的方案,我觉得是非常具有挑战的。所以从设计策略来说,曾总的选择值得赞赏。


教学楼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特别放松,在闷热的雨天,我们走在中庭里能够感受自然的风雨。站在成本控制的角度,这是一个中低成本的建筑设计,可以说整体的实现非常成功。200m长的空间看似轻松,但是在关键节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特别喜欢中间这两个“假山”,办展览或交流研讨,甚至学生们之间玩闹都适合,很自由。还有贯穿中庭院、直通屋顶的楼梯步道,成为一道变化的风景。通过三个庭院、“假山”、步道,200m的尺度感被消解。反过来,如果三个学部分段来做,可能就没有办法和山峰书院、幼儿园进行对话,整个学校也会变得碎片化。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6_1

“假山”首层展厅 ©李纯阳


有一个小小的遗憾,今天我们没有参观幼儿园。事实上,这三组建筑在立面风格上没有明显的呼应,但在空间上是存在呼应的,它们共同集合成为一个整体,非常成功。

07

设计感与公共性



郭屹民


大家都说两组建筑的反差很大,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很多时候,普通人会说某个建筑很有设计感,那么什么是设计感,以及设计感是否是建筑的充分必要条件呢?教学楼是在相对异常的条件下做出的设计,这个异常不仅仅指场地条件,还包括它面对着非常有冲击力的文体中心,并且还需要直面后面紧邻的高层住宅。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场地当中,如果用一种很有设计感的方式打造教学楼,那么在形式上只能延续文体中心的样子,否则就会导致形式的冲突,但这样势必会让教学空间难以展开,以及对住宅产生长久时间内的视觉刺激。


因此,曾总所采取的一种较为克制的设计策略在我看来是成功的,并不因为这种设计上的克制就否定其设计的内涵,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也是一种设计的方式。当然,设计的克制程度,或者说设计感在形式上的呈现方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但更为重要的是,设计不能无视周围的环境条件而自我孤立,设计应该是在更大的视野范畴内考虑的。


本质上说,设计就是建立起三种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从关系建构的角度上,我觉得教学楼的设计策略选择就会非常重要。特别是教室作为一种重复性的单元,其个性与公共性都要远远弱于文体中心的图书馆、体育馆等。相比巴西利亚大学中心的教学楼,我倒是觉得这个建筑和京都火车站更具有相似性。两者都具有中间的线性通廊,所有活力都是从这里被释放出来的。而面向城市的表情则是尽可能地克制,从而呈现出一种内向的共有性。


刚才大家都曾提到,虽然今天下着大雨,但外面的风雨声和空气中夹杂着的自然的味道,唤醒了我们记忆深处对学校的回忆。比如,我们现在所处的狮子林“假山”,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教室的开放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自由地使用。某种程度上它还原了建筑所在的场地性。


另外,让我非常惊讶的是教学楼的造价,3000~4000元/m2是非常低的。曾总以连续的“oneroom”+弹性隔断的空间策略,创造了在异常场地条件下非常规的日常性。空间的舒适性和非正式性的平衡感是可以被感知的。同时,这种内外边界的渗透,也丰富了面向住宅和校园文体中心之间的层次感,非常值得学习。


莫万莉


几位老师都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柯布”。在我看来,教学楼综合体和山峰书院都在某种程度上各自体现了柯布不同时期的创作特征。教学楼综合体是更接近框架结构的多米诺体系,而山峰书院则让我联想到诸如郎香教堂的晚期柯布作品。可能是出于结构与功能的要求,李虎老师在处理体育馆或大剧场的边角空间时,往往不由自主地运用到了一些布扎体系的“剖碎(pouche)”方法,把很多细小的辅助空间纳入至整个“厚墙”结构体系当中。


更进一步来说,我觉得这两种“柯布”特征也回应了建筑学的两种设计传统:第一种是所谓的“独石式(monolithic)”的做法,往往会通过具有雕塑感的整体造型来创造出其内部独特的空间体验;第二种则是基于木构的框架体系传统。有趣的是,在过去第一种做法通常被用于大建筑,但李虎老师则将其用到了相对较小的、分散的聚落式单体上,并进一步通过开窗、缝隙以及节点处理,令小建筑仍然通过尺度的比较与细节的衬托而具有了一种近乎地形般的崇高感受。


而到了教学楼综合体,曾总将框架体系这一传统意义上可建造最小原型——原始茅屋的空间构筑方式用在了近200m长的巨构式体量中。与此同时,又通过“假山”的聚焦、庭院的塑造以及垂直尺度的参照,并未让人在建筑内部感受到一种通常大建筑因尺度失调而带来的令人生畏与单调之感。还有一点比较惊喜的是,教学楼综合体并非一个密闭的室内环境,而是一个真正能够和自然、和风雨相通的开放框架。这样一种看似闭合、实则开放的做法非常有意思。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6_2
▲教学楼南立面 ©苏圣亮


最后,我比较赞同郭屹民老师的说法,教学楼综合体所呈现的状态更贴近于京都火车站,而非巴西利亚大学的旷野之中的延展体量。紧凑的高密度校园与城市环境令200m之长的体量在现场很难被一目所及地完整感知,而需要进入到内部、基于身体运动徐徐展开,由此也为建筑师通过园林空间原型之引入而化解巨大尺度带来了可能性。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6_3
教学楼南立面 ©上海山峰教育集团


张准


因为教学楼造价限制比较严格,所以在结构上需要很综合的设计策略。首先,建筑长200m,为了结构的合理性优先做了长方向的断缝。另外,关于庭院中间的两个“假山”,在我看来这不但是建筑最出彩的地方,也是结构最出彩之处。这两个“假山”正好把两侧长条形的两个区段的教室连成了回字形的复合结构受力模式,因而“假山”成为一个带有很多剪力墙的结构单元。这个结构单元本身与两边的教室联合在一起,就把这两个单独长条教室的单跨框架问题,以及弱向的抗震问题合并解决掉了。


刚才看了很久,我发现两个“假山”单体本身的剪力墙是经过特别设计的,有一些传递路径是为了结构的表达,有一些是为了营造假山的形态而特意添加的。在真真假假之间,“假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单元或者结构单元,它的语义变得复杂化,但是又保证了建筑和结构的统一。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学楼和文体中心都是建筑和结构高度整合的方案,虽然采用的方式不同,但都给建筑带来了很好的积极性反馈。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6_4
立体“假山”分析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凌克戈


最初在媒体上看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我感叹好久没看到这种将个人英雄主义建筑和浪漫主义建筑放到一起的案例了。我觉得,每一个信奉现代主义的建筑师都有一个做长建筑的梦想和冲动,我也尝试过但都失败了。所以,这个学校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这里结合前面讲到的园林,我们可以探讨几个问题。从项目中,我们感受到了李虎老师和曾总对苏州园林的认知,其实每个人对苏州园林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如果我们教条地来看待,那么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以及他的香山饭店,其实都不是“传统”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作为私家园林,它的尺度和如今的公共建筑尺度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从园林的角度出发,教学楼最精彩之处就是在一个很长的空间里植入了两个类似狮子林的“假山”节点,我第一眼看到就感觉很像狮子林。贝聿铭曾在自传里写到,他从小在狮子林里面走过来、串过去,空间对他的启蒙最早就来自于此。我想说,在山峰学校读书的学生很幸福,空间给了他们关于建筑的概念,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什么是建筑,这就是最好的建筑学启蒙教育。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7

立体“假山”局部 ©李纯阳


关于教学楼,我想到一句话——“红花易当,绿叶难做”。在限定造价或低造价下要完成一个高完成度的项目,这实际上是对建筑师成熟度的考验。因为要快速施工、减少加工成本和人工成本,教学楼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手法,比如外立面主要强调横向的线条一拉到底;室内一侧玻璃栏板,一侧竖向栏杆;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就是走道吊顶的灯光设计,看似很简单,却在标准化的隔板里做出了韵律感,这些都体现了建筑师非常高超的技巧。



祝晓峰


就整个项目而言,我想非常可贵的是文体中心和教学楼在同一个地块内的对照性,如果放在两个不同的地块,可能就没有这么有趣了。教学楼运用了架构体系,正像张准说到的,在该出现剪力墙的位置用“假山”做了高密度的设计,而大部分标准化的框架部分则非常放松,这也是我们坐在这里很舒服的原因之一。


讲到这里,我们暂时跳回山峰书院,其结构体系的选择类似框支剪力墙系统,一层以框架体系实现了通透的廊、院空间,除了教堂和剧院外,其他空间尽量开放;上部的剪力墙体系则以体积为先导,并用白色清水混凝土作一种背景式的呈现。试想一下,如果上部的外立面有很多框架式洞口,那么建筑可能会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恰恰是这种底层开放+上层实体的处理手法,使整个以体积为先导的体系得以成立。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7_1

底层开放 +上层实体的处理 ©苏州山峰双语学校官网


回到教学楼,我对内部的感受是大于外部的,相信这也是曾老师的意图——要把宝贝藏在里面。我喜欢狮子林“假山”的设定,很重要的原因是内部的框架性强化了超长中庭两侧的标准化解读,从而凸显了当中两个有机的“假山”。在我看来,这两个“假山”不同于狮子林的假山,因为在真正的狮子林中,假山占据了整个园子,它几乎是狮子林的全部。而在教学楼里,“假山”更像是被收藏在博物馆里的独石,是具有纪念性的。同时,在这个纪念性的“假山”内部,人们又可以行走、停留和互动,从而创造了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这一点我觉得特别棒。


另外,我也非常赞赏从标准框架到有机体验的尺度过渡。每个标准教室的尺寸是一样的,但当我们从外部经过大门洞进入到中庭,再通过中等尺寸的门洞进入假山,然后又能透过林林总总的小窗洞向外窥探——数百米长的建筑尺度就这样逐步被转换为贴近人身体的尺度,这是比较高超的技巧。我猜想,这也许是曾老师从园林假山当中领悟到的。


除了赞赏,我也提一点建议,从外观看教学楼的骨骼性是否还可以更强烈一点?当然,目前看起来比较粗壮的梁柱和隔墙可能和造价有关。如果骨骼再扁细一些,框架性就会更强烈,会更加凸显室内假山的实感和趣味。


宋晔皓


首先,教学楼的正交体系给我的感受是非常深的,所以设计都被控制在X、Y、Z三个坐标轴内。还有很多其中的设计细节,比如栏杆扶手大概有三种,带栏杆的、玻璃的、实体的;天窗既有带玻璃的,也有敞开的;南北走廊灯光有不同的韵律。当这些细节被组合起来,这个房子就变得很丰富。这里,“假山”的混凝土采用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涂料,更像对狮子林的抽象表达,或是对苏州传统空间黑白灰的抽象解读,而且可以控制造价。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7_2

校园轴测图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关于两个分隔中庭的“假山”,我一直以为有三个,刚刚特意又确认了一下,只有两个,它的巧妙之处在于模糊了200m巨构的尺度感,我能够体会到曾老师在这方面花费了很多心思。

教学楼的造价控制肯定是相当严格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仍然表达出强悍的形式感染力,说明曾老师的形式——造价控制能力,已经炉火纯青。

最后,我想特别表达对两位老师对工业化施工控制能力的敬佩,无论是外遮阳、横向条带、穿孔板,还是清水混凝土建造,都做了很细致的推敲。


张斌

就山峰学校整体来看,从空间格局、建筑设计到落地实施,这应该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好学校之一,当然这是建筑师和业主一起努力的结果,也代表着非常好的愿景。

参观之前,我只在媒体上看到过相关报道,但是一直以为这两个建筑分属两所不同的学校,原来是在同一个地块中的。就像我前面讲到的,这个学校最大的特色在于三组建筑彼此之间形成的格局——“一横加两个大点”。假如把200m长的“一横”拆成小尺度,就不可能形成如今的三者组合关系。而这种组合关系放在相城区这么一个空旷的新区里是特别合适的,它创造了某种城市的复杂度,有内有外,互相成就。由此,这样一个复杂的学校比周边空旷的城市更具吸引力,具有新一代学校应该创造的内在城市性,这一点我觉得很好。

刚刚兴钢总说到文体中心似乎需要一个能看到最佳景观的停留点,我认为曾总替李虎老师创造了这个最佳点——当从连廊走进教学楼,站在靠近走廊的地方回看光影讲堂,旁边被两种不同的体量所包裹,透过讲堂倾斜的顶点,视野非常好。教学楼与文体中心能够彼此互望,这一点很精彩。

说到教学楼,虽然有200m长,但是从学校外侧是看不到全貌的,受文体中心和幼儿园遮挡,沿街只能看到建筑的侧面和斜向片段。从这个角度而言,巨构式的教学楼不会造成城市空间的认知问题,而且对于整体格局有“定海神针”的作用。再回到建筑内部,两侧的露台以及中间的两个“假山”,把整个大空间控制在一个比较好的中尺度。教学楼肯定是以效率为先的,基本上每个教室内部的状态是既定的,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中尺度的体验,包括两侧走廊之间的关系及长向的纵深关系。如果把两个建筑放在一起比较,山峰书院在内外都有比较强的表达,而教学楼在外部没有什么表达,但是重在内部的表达,利用两个“假山”克制地创造了一个从空间认知到活动的连接点。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7_3
“假山”内多义活动空间 ©苏圣亮

如果提一点建议的话,我想这两个房子是否可以做得再“裸”一点。所谓“裸”一点是指更松动一点、更具未完成感一点。我理解校方可能期待一种内外兼顾的完成感,因为有经营的需要。但是如果还有空间,在这样一个巨大的、高密度的学校里,在一种差异比较大的对比环境当中,各自再“裸”一点、再松一点可能会更好。以教学楼为例,“骨感”会让这个房子更接近曾总所讲的基础设施感,目前它更接近20世纪60年代末后的一种功能即插型的巨构形式。现在学校正被孩子们使用,说不定在几十年后这里会变成老年公寓或者成人大学。在这种情况下,房子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是值得期待的,它可以被不同的时代改造,抵抗时代的变迁。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7_4
从冬园望向小剧场 © Jonathan Leijonhufvu

席志松

教学楼从简洁的外立面到灵动的内部空间,尤其是两个狮子林“假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使用来说,我提两个意见。第一是教学楼的钢楼梯和混凝土结构搭接的区域经常出现渗漏,因为雨水会渗入楼梯的钢包板里,是目前比较急需解决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由于运营方在设计阶段没有很深入参与设计,导致在投入使用后,很多房间的功能发生了调整,尤其是机电系统,以后我们要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7_5

教学楼的钢楼梯 ©陈昱君



08

中国当代校园设计的创新与反思



李虎


我和曾总从油罐公园开始合作,不同于我们只有20多人的团队,每年只做一两个项目,我难以想象曾总每天要花费多少精力、处理多少事情,真的很令我佩服,山峰学校的合作非常顺利。
我想,这次品鉴会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一个校园中的两个不同建筑,还在于面向当代校园建设的讨论。当下大批学校正在建设中,而且势头越来越猛,我有时候会好奇为什么需要那么多学校。当学校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密的时候,策略变得格外重要。当初山峰集团找到我,问我能不能都做,这里要感谢曾总接下了教学楼的设计工作。设计前期,曾总给我看过他的草图,我觉得很好。
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小学校园设计正在走向一种过于丰富、过于炫技的状态,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实际上,校园只需要简单、安全,真正的二次创作应该交由学校和学生来完成。所以在相城区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教学楼在简单中又富有变化,是非常精彩的。
山峰学校采用了一起合作的设计策略,大家都说很有趣。事实上,如果把我们的策略放在一起看就很像城市设计的策略,就像城市里要有街道、住宅和绿化,我们在努力地解决不同的问题。比如单看教学楼,有小花园、小街道,虽然采用了简单的重复性手法,但依然展现了独特的标志性,设计策略很清晰、很成熟。这种设计中流露出的放松感,给了我很多启发,下次我也可以试一下(笑)。
借这个机会,我想向曾总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假设同样的项目,时间更长、造价翻倍,您会怎么做?第二问题是关于教室的通风。走廊的通风非常好,但教室里的开窗比较少。或许是有哪些方面的考虑,但是从理论上说教室是可以做到自然通风的。
同时,我要回应一下前面几位老师提出的问题。首先,冯总说文体中心需要加强通风,其实对此我们是有特别关注的,在能够实现通风的房间全部采用了自然通风。图书馆是出于藏书的要求而没有做任何开启扇,尤其考虑在江南梅雨季节,书本很容易受潮。还有风雨操场设置了天窗,在不下雨时可以打开进行通风,但是在下雨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解决了。

第二,兴钢总说很难找到一个可以看到景色的停留点,我发现这好像是OPEN的特点,摄影师也因为找不到特别有代表性的观察点而不好拍照。所以我们经常会拍影片。这和做设计的方法有关系,我不画透视,更多是在动态中观察。如果今天没有下雨,庭院是非常适合停留的。我观察,在苏州园林中庭院和房间之间通常会有大约30cm左右高差,主要是为了排水。我们把这个细节放在了校园里,围绕着庭院做了一圈台阶,如果不下雨我们可以坐下来聊天,观察校园的风景。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8
从春园看向秋园和图书馆 ©Jonathan Leijonhufvud

第三,大家都提到了柯布。1999年,我在普林斯顿工作,专门开车到纽约去听伊东丰雄的演讲,他说每次开始做设计的时候都要回到柯布。我想,柯布是每个建筑师都绕不开的话题。时代在变化,但建筑中有不变的因素,比如结构、排水、开窗。有些想法是偶然的,有些是脑子里的印象。我们今天要面对的问题比柯布时代复杂得多,OPEN并没有固定的建筑语言,我也不相信存在某种固定的语言能够解决不同的问题。我只能说我们还年轻,需要继续摸索。

最后,我希望山峰学校这种合作的方式,能够给现在大批建设的校园一些启发。在设计青浦平和双语学校和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的时候,我就在想这类项目是不是可以由不同的事务所来完成?无论多大的项目,全都由一个建筑师来做,这样合理吗?其实多方参与会让校园更加丰富,所以我特别开心能够与曾总一起实现这个项目,这应该是国内中小学设计的一次创新。


曾群

感谢大家冒雨来到山峰学校,你们的点评对我们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首先,从整个校园的建造质量来说,虽然两组建筑都是快速建造的,但设计质量和建构质量都非常高,特别是山峰书院,其对整体建造和细节的控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在我们的合作中其实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刚开始这个项目确定之后,李虎老师的第一版方案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单体,或许是受到教学楼方案的影响,也或许是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后期他把原来的方案打散了。正因为有了这些互相影响,才使得这两个建筑的空间有了很多的可能性或者立足点,使这个像微型城市一般的校园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属性。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8_1
整体鸟瞰 ©苏圣亮

第三,回答一下李虎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首先关于开窗,本来教室应该是两扇窗,但业主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就改成了一扇,确实会影响一些通风,但还可以接受。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8_2
教学楼教室 ©苏州山峰双语学校官网


另一个问题比较尖锐,如果建设时间更长、造价更多还会这样做吗?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有可能,我会把两边的空间做得更加基础设施化或者更加单元化。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在大尺度里怎样处理好大和小、基本空间和标志性空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密度,并不是指面积的密度而是设计感的密度。

在这个建筑里,我有意地使两侧的建筑呈现均质化、标准化,但是又不满足于这种简单,所以我设计了两个节点性的高潮空间,也就是“假山”。在“假山”中,其实我们感觉不到两边的格构或者架构的关系,空间感受比较随性、放松。这是我自己的一种设计策略或者说直觉,有一种感悟在里面。

青锋

今天苏州下雨,也给我们带来了体验苏州山峰双语学校非常特殊的机会。早上我来的时候没有进校园,而是仔细观察了一下山峰书院的白色混凝土墙。水珠在墙体上凝聚,然后落下,有些像在白色瓷器上滑动,这与我们通常对混凝土的体验非常不同。此后在校园内部的参观中,有很多类似的机会感受到双方建筑师们为这所学校所灌注的独特性,在座的专家与学者们都已经有很多讨论,我都非常认同,我也想谈谈对我感触很深的几点。

第一,协作式的设计方式在这个项目中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成果。山峰学校是一所双语学校,在建筑上,这也是一所“双语”学校,两位建筑师以完全不同的语汇共同构建出了非常独特的校园。在这一点上,这所学校已经迥异于今天绝大多数的学校,因为它们更倾向于一个体系,一套语汇。

与建筑对应的是人们的活动与行为模式。单一的建筑很有可能带来单一的学校,以及造就单一的学生,所以校园建筑的多元性应该得到更多的强调。山峰学校的设计当然是具有典范性的,就像李虎老师所说,也希望这个学校能够对未来的教育体系有所启示。

第二,这所学校有很强烈的城市特征。阿尔多·凡·艾克曾经说过:建筑就是小的城市,城市就是大的建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类比,实际上有着很深厚的设计内涵。他的阿姆斯特丹孤儿院就是一个经典范例。在这一方面,山峰学校有自己独特的呈现方式。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8_3
图书馆阅读空间 ©苏州山峰双语学校官网

这里的建筑密度,相邻建筑的关系,以及类似于街道与广场的空间场所,都有着强烈的城市特征。学校成为一座小的城市,也就为如同城市般丰富的交往与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一点上,这所学校也对整个周边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外围的城市空间实际上非常贫乏,这并不符合我们心目中对苏州这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的向往。通过与社区的开放互动,这所学校或许能够将城市的活力重新赋予这一片区域。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8_4
与城市连接的学校主入口 ©Jonathan Leijonhufvud



第三,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来,我相信这会是一所有着更为密切的师生关系的学校。这一点我有很多切身体会。我也在大学里教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课程,非常希望能与学生们有接触与交流的机会,看看他们是否能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但可惜的是,除了在上课的时候会见到学生,我可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机会再碰到他们,那是因为我们的办公室和教室是脱离开的,所以教师与学生们在很多时候可能数年都不会碰面,也就更谈不上交流了。我非常羡慕山峰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因为在这里肯定不会发生这种事情。教学楼的巨构式建构方式以及刻意强化的公共楼梯可以创造很多相遇的机会。

山峰书院也汇集了大家聚集与协作的主要场所,将图书馆、剧场、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放在一处,并且置于主要的建筑流线之上,自然而然地大幅度提升了师生碰面的机会。而且这种碰面发生在阅读、表演、运动等特殊的场景中,会比单纯的教室宣讲带来更多的互动。我们能够感受到教育不只发生在教室里,也可以在操场、走廊上发生。这让我们想起当年Team10成员,英国的史密森夫妇对雅典宪章的批评,他们支持以更多的街道联系来对抗功能割裂所带来的疏离。即使在今天,这样的批评仍然需要被聆听。

上面只是我今天极为丰富的建筑体验中有限的几点。作为教师,我对教育建筑有特殊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这是我的职业,更为关键的在于这也是我的困惑。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是个极为困难的问题。今天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看到建筑师同仁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这样的努力才让教育获得源源不断的崭新活力。

▼品谈现场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9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9_1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9_2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39_3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40

微信图片_20230922115140_1


编辑:刘晓茜
校核:王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