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联系/招聘

崔愷:工匠精神是技术进步的保障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8日 [返回列表]

本文由《建筑创作》杂志主编胡越,副主编张燕、邹雪红以及当期编辑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对话整理。访谈以近年国内外混凝土建筑项目为切入点,探讨混凝土材料应用于建筑建造中所体现出的优势与局限性,思考如何在满足“坚固” “实用”的基础上,发扬工匠精神,实现建筑材料在技术和艺术上的统一。


崔 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胡 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筑创作》杂志主编。


AC:崔院士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我注意到,近些年来您完成了一些极具挑战的混凝土建筑,比如山东荣成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想请您结合实践谈一下您的创作体会。

崔 愷:建筑师都很喜欢清水混凝土,这是现代建筑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比较朴素的美学。柯布西耶、路易斯·康都大量使用清水混凝土材料,有的粗犷一点,有的精细一点,安藤忠雄的作品把这种材料的美学表现带到了一个高度。


1
▲朗香教堂


2
▲光之教堂


3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许多业主以前不太能接受,都觉得水泥房子就像是没装修。这些年,大家逐渐认识到混凝土也可以很有艺术表现力。但是有些施工单位对这种高要求的建造比较消极,因此如果项目采用清水混凝土,需要同时具备合适的业主,以及有能力的施工单位,才能实现最理想的设计预期。


我比较早期的清水混凝土实践有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这个建筑是框架结构, 南通一建施工。


4

▲江苏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学校的经费其实并不宽裕。我们的设计希望柱子少落下来一点,上面像大树一样生长。原设计方案并不是用清水混凝土,是偶然一次我在工地看到一二层的模板拆完以后混凝土打得挺好,于是我们和甲方还有施工单位一起商讨,增加一点模板费用改用清水混凝土,建筑完工后效果挺好。


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就是建筑施工管理人才,这个建筑没有用装修把结构和设备都藏起来,而是让同学们能看得明白,这也算是一个偶然的成果。


这个工程后,我们的胆子稍微大了些,在山东泰山桃花峪游客中心尝试用清水混凝土材料既做建筑界面又做结构。虽然就几千平米,但我们设计了一些异形的空间和墙体,和泰山的巨石尺度相呼应。


5

▲山东泰山桃花峪游客中心

糟糕的是,因为没有装修,混凝土斜面又特别多,难度大,造价也不高,当时没有像样的施工团队愿意投标。最后施工任务落在了泰安当地的一个建筑公司,他们没做过这样的项目,只好我们共同想办法。


施工做不好就要修,抹灰装饰要花钱,但是凿改可以节省费用。当地泰山石上面纹理很特别,如果施工做得不好需要凿改。最后我们就按照泰山石的纹路来剔凿,形成肌理的变化,这是一次有意思的经历。


我们在重庆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这个项目才真正碰到做清水混凝土的团队。三峡移民有300 多万人,是一个很大的社会事件,非常有纪念性。纪念馆选址在长江边,背山面水,场景大,但是相比较房子小,如果按照一般设计手法做会缺乏震撼力。所以我在向业主和政府汇报时提出不做装修,用混凝土“打”出来,形成长江边上的一块巨石。


6

▲重庆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施工过程

虽然我们的设计比较精细,对切面、开缝、交接都做了相应的深化设计,但心里还是没底。当时最好的一个案例是北京建院设计的联想研发基地,混凝土的施工效果已经接近安藤的水平了。


我在去现场时见到了总包方北京城建的项目经理朱同然,一个晒得黑黑的小伙子。他给我讲了混凝土的搅拌要求、材料颜色的控制、蝉缝、收口等等,讲得很细,让我很感动,看他的样板做得也真不错,我就放心了。


7

▲重庆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

这个纪念馆多年以后才开放使用,我去看了一次,清水混凝土的质量还是挺好的,如果是其他装饰材料,时间一长就难保质量了。


后来的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在黄河边上,用地很窄,大概不到40米的净深。我们的设计意图是结构和外表面一体化,下小上大,争取空间,像一块岸边的巨石与黄河的尺度建立联系。


8

▲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设计草图

当时甲方要求增加黄河元素,我们就选用黄河滩上的卵石嵌到混凝土里,再拉一些横槽,模仿河水刷岸的痕迹,但这种做法增加了施工难度,虽然最后的完成效果还可以。这个项目从设计开始跟朱同然团队有了定向的合作,包括设计模板的细节、做样板、共同研究如何调整缝的宽窄、肌理等,而他也开始独立创业,成立了益汇达公司。


9
▲卵石凹槽


10

▲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  ©张广源

后面比较全面的成功案例就是山东荣成青少年活动中心。我大概是1997年或1998年就到过威海,当时也去了荣成,那里是石岛红花岗石的产地,有采石场,现场特别震撼,到现在我都记得风大浪涌,海边巨大的矿坑中,工人用火焰喷枪切割岩体,水火相交形成气浪的场景!多年的开采在荣成的山海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坑,让我感慨大自然的付出。


之前项目的投标中许多方案都是做一个造型,而我想这次不如做一片大地景观建筑,补偿人们多年的开挖。房子在地面上铺开,屋顶上是绿化,草坡下用混凝土做拱,形成一系列“溶洞”,透光通风又分隔空间。


11

山东荣成青少年活动中心

拿这个方案与政府沟通,领导很认可,但设计的深化还是挺难的,要用到revit还有犀牛这些三维曲面控制软件才行。这个方案绝不是仅仅做一个有趣的立面和造型,而是要系统解决技术和功能的问题。我的基本要求是公共空间中不要见柱子,全都是混凝土支撑体,把空间美学和结构一体化,当然一般内部区域的结构还是梁、板、柱。


12

▲荣成青少年活动中心施工过程

总包单位荣成一建负责非清水混凝土工程,所有可见的清水部分都是由朱同然团队做,彼此之间配合得很好,支模花费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最后慢工出了细活。


13

▲荣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室内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很有挑战性的项目。首先是江苏张家港金港文化中心。在设计中我们尝试用蓄水屋面做节能,屋顶不做保温,都做水池,柱子整合成支撑筒体,内含楼梯、电梯、管井,外立面全部采用玻璃,从一个厅看往另外的厅,各厅之间都是景观,有小河道,又有树,很惬意。这个项目已经建成,稍有遗憾的是景观完成得不太理想。


14

▲江苏张家港金港文化中心

再有,舟山海洋文化艺术中心二期是一个像海边礁石一样的多面体建筑,即将完工(采访之后的2022年1月,该项目已顺利完工)。西宁的一组物流城也还没正式发表,这个项目比较大也很有意思,业主是天大校友,他说要找我设计一个大仓库,我说如果你同意用清水混凝土我就做,这老兄真同意了,而且是他们自己施工,也做的不错。青海缺雨,屋顶可不做大面积防水,也不用全做保温,这样清水混凝土内外就全都露出来了,目前部分建成的效果看上去很不错。


15
▲舟山海洋文化艺术中心二期


16

▲青海丝绸之路国际物流中心


AC:混凝土由于它超强的可塑性、良好的力学性能、独特的表现力而备受建筑师的青睐,您觉得,混凝土材料的建筑学价值是什么呢?


崔 愷:现在混凝土的使用场景很多样,原来它主要作为结构性材料,现在更多作为建筑表达性的界面材料,甚至还可以用作艺术品、工业产品等等,所以我觉得混凝土因其极强的可塑性和可加工性,而拥有非常广泛的拓展空间。同时混凝土又是一种比较朴素的高强度结构材料,耐久性强,因此无论对结构技术还是绿色建筑的长寿命要求都是一种有效的选项。


17
▲北京副中心政府大楼


我这几年研究绿色建筑,也把这种有长久效益的材料当成一个重点研究对象,我觉得确实应该用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混凝土材料,这不仅仅是个人的美学趣味,也不是仅仅满足某一个单项的功能,它应该有更综合性的表达。


设计师对于设计本身的提升要求、对室内空间效果的要求,甚至对家具等一系列生活方式的要求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来——当你更加关注材料本身的时候,实际上是对设计高品质的一种自我要求。许多优秀的建筑师都喜欢混凝土,就是因为它表现的美学是一种更收敛、更自律、更质朴的气质。


AC: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绿色和低碳要求给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带来了冲击。我注意到一些发达国家正在致力于混凝土材料的升级换代,比如固废混凝土、汉森混凝土、生物混凝土等。建筑生态其实是个全寿命的、全面平衡的一个策略,您能否结合绿色可持续理念对混凝土的未来发展做一个展望。


崔 愷:混凝土因为本身的力学性能和普适性而不会轻易被其它材料替代, 但制造过程中确实需要用到一定的石矿资源。我觉得从原来比较粗放的使用,演化到比较精细化使用,是混凝土材料需要努力的方向。


比如避免施工中的大量混凝土浪费,以及提倡基坑的重复利用,大力推广基坑支护和建筑一体化。绿色施工,不仅仅是简单的降尘、环保,而应该是施工过程中措施性材料的减少。另外,大量水泥用于辅料也应该被逐渐淘汰,把有限的混凝土材料直接用于结构,用于带有美学性的表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结构再优化,做薄做轻,混凝土标号越高,材料就可以用的越少。现在提倡装配式,减少浪费,资源高效利用,保持长寿命,清水混凝土的应用也应该走轻量化、精致化的道路。


混凝土也大量用于市政、交通、水利工程这些我们平时关注较少的领域,水利大坝里边的空间感非常棒,为什么不可以通过设计将其功能和结构复合化,与文化艺术类建筑结合呢!结合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让混凝土的应用更加美丽,更有创意,我觉得这非常有意思!


AC:现在有人提倡市政基础设施建筑化,比如给大坝、桥梁、工厂的构筑物赋予人文含义,使人能在里面使用,把城市的消极空间变成积极空间,这也许也是一个发展趋势吧!


崔 愷:我们近几年一直在做重庆两江四岸的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库区放水后会露出大量的泥滩,特别不美观。每年大的洪峰穿过时标高大概为185~190 米,所以重庆的桥或道路都比较高,看上去底下是巨大的柱子。我们有一个项目的道路位置低于175 米,所以每年这条路定期都会断,影响交通,业主说要按百年一遇设计,加10米高防洪堤。设想一下,如果把路举高,老百姓房子都在路边上,房子就淹了。可是如果要盖一个十几米高的混凝土墙,工程解决措施要加支撑、斜撑,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因此提出了一个设想,把防洪堤做成一个楼,楼朝向水面有平台,朝向路一侧有防水门,水位高时把门一关,商店里面的东西一搬,就等于是防洪堤,而平时就是滨江景观公园中的商业街。

当你发现不知不觉逾越了你的设计领域而渗透到更大的范围,你会发现还是挺有意思的。


AC:除了清水混凝土以外,还有一种建筑表达是预制混凝土,您是中国建筑师中为数不多既做清水混凝土又做预制混凝土外墙的。预制混凝土外墙在发达经济体被广泛使用,但目前在国内,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中使用的例子不多,想请您结合实践谈谈您的看法。


崔 愷:实际上我做预制混凝土比清水混凝土早。第一次使用大概是1999年设计、2002年落成的威海中信银行,这栋大楼现在样子虽然老但还是威海最高的建筑。


当时方案还没出,行长就带我们去荣成采石场看材料,一定要用石岛红的石头。大楼150 米高,当时国内干挂刚开始,直接拿石头不敢挂那么高。后来联系到榆树庄构件厂,他们提出在混凝土里加保温的做法,外头面挂石材然后浇在一起,窗子等其它构件镶在里头,完成后质量挺高。


18
▲威海中信大厦


装配式混凝土对质量都有要求,这不光是一个混凝土界面的要求,安全尤其重要,节点绝对不能省钱,因人而异可以在效果上做一些变化。装配式混凝土更倾向于轻型混凝土装配,但随着设计优化和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混凝土的不同预制方法还是很值得研究的。

AC:我突然想起有一次看到一本写贝聿铭的书,其中有一段印象特别深刻。贝聿铭在设计卢浮宫新馆时有一个清水混凝土特别详细的工法要求,工地说要求太高干不了,贝聿铭说你们去华盛顿东馆看看,我就是用这种的工法做的,比石头还漂亮。

我们都知道清水混凝土源自欧洲战后重建的特殊时期,这种基于节省造价,快速建造的 “粗野主义” 建筑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美学,并逐渐被士绅化和贵族化,实际上也是一种技术的进步。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咱们在清水混凝土的表达手段和技术上有很大差距,包括您刚才说的外挂预制清水混凝土板。我觉得这其中一个是劳动力的原因,另一个就是技术原因。您认为我们的技术瓶颈在哪里呢?


崔 愷:我们整个建筑工业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这个差距在不断缩小。我最近经常说,如何在中国的建设领域培养工匠,这特别重要。我现在混凝土做的好是因为碰到高手,难得的是这个高手是在市场上自己生长起来的。但是对行业来讲不能只靠情怀,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一个制度。


现在总包单位、施工单位没有工人全是管理人员,所有的劳务都分包,这种机制不太合理。我记得小时候木匠或者抹灰工都是分等级的,现在只有电工还有资质考核。我们缺乏高手就是跟国外的一个很大的差别。不管是做清水混凝土也好,还是做其他的工种也好,都需要重视职业人才培养,这个问题可能是关键所在。有高手在一线现场,即便其他人稍微差一点,高手至少能够解决问题。


我们今天讲建筑工业化也好,装配式也好,或者是高质量发展也好,重要的不仅仅是设计师要设计高完成度,高质量建造没有高水平的工匠是不行的。咱一说大工匠就是航空航天、大型基础设施,浇混凝土也可以出大国工匠。我们建筑师应该对这些有情怀的高手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宣传,能够意识到这些一线的工人是我们最应该信赖和感激的人,这点特别重要。